“人人”都爱的西岸梦中心,到底哪里吸引了我们?
发布时间:2025-06-13 09:54 浏览量:56
撰文丨洛特、miaomiao
编辑丨锐裘
如今很多人再去西岸梦中心,可能已经不是为了打卡而去了。
有人是饭点前来觅食、有人是例行来看展、有人常在岸边遛狗、跑步,顺便转进来。逛着逛着发现,不知不觉待了好几个小时——吃了顿brunch、江边喝了杯咖啡、随手买了点小物,小孩在广场喷泉玩水、狗在岸边撒欢,大人坐在一旁晒太阳聊天,觉得挺松弛。
这和西岸梦中心天然的“亲水”优势有关,外加消费氛围和各类活动,这里的人流似乎从未间断,有人会说这才是滨水商业该有的样子。
自去年8月亮相至今,我们反复走访,也试图拆解它的吸引力:这个以工业遗存空间为源的城市更新项目,如何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,成为了上海“最热滨水商业”的代名词?
补齐西岸消费,接住滨水日常
西岸梦中心所在的徐汇滨江,这些年建设得很快,早已被打造成了一片艺术文化“高地”。
2014年,龙美术馆和余德耀美术馆一前一后建成开幕,第一届西岸艺术与设计博览会也正式落地。此后,星美术馆、西岸艺术中心、油罐艺术中心、西岸漩心等诸多重要艺术场馆相继开放,使得近年来,想看艺术展必不可少跑来这里。
另一边,云锦东方、尚海湾豪庭、保利西岸等高端住宅在近端一一建成,居住人群逐步增多,生活气息也逐渐积累。逛展、运动、遛狗、散步......早已成为此地日常。
但商业这块,却一直是西岸的“短板”。以前沿江的基础性需求,一度只靠点状分布的星巴克、肯德基和便利店等点状网点勉强维持。
即便后来陆续开出了GRC绿地滨江CLUB、保利时光里,以及AI PLAZA西岸凤巢这样的规模化商业综合体,也因离江边较远,更多服务的是白领客群和居民的日常生活,事实上并不能真正利用滨水空间形成新的生活场景。
直到西岸梦中心出现,与黄浦江近乎“零距离”的亲水属性和超长岸线,让人无法忽视它的存在,也正因如此,它一开业便迅速刷屏,补上了这片区域长久缺失的商业版图。
它就像是一个放大版的“城市舞台”,背靠城市建筑的同时,与滨水生态和谐共存,很好地承接了市民游客对滨水生活的向往,展现黄浦江边的悠然闲适。你会发现,来这里的人群特别“杂”:有刚下班拎着电脑的白领、有结伴遛宠的好友、有全家总动员的亲子家庭、也有悠闲散步的老年人......这里不设门槛,谁都能来,想怎么待都行。
这和上海如今的人群结构也相契合:年轻人需要休闲,亲子家庭和老年人也需要社交。以至于开业初期,结合其亲水属性,很多人把它称作“上海人自己的阿那亚”。但明显不同的是,它与“乌托邦”无关,更接地气,更靠近生活本身。
“亲水”不是概念,
而是真实生活的延伸
实际上,纵观整个上海,有“亲水”概念的商业不少,但多数项目最后都成了“水边的盒子商场”,在空间设计与品牌组合上与其所在的环境关联度都较弱;所以此前,人们很难想象在黄浦江边造这样一个体量高达16.2万方的开放式商业体会是何种呈现,能够带来什么体验。
直到西岸梦中心出现,人们才真正意识到——亲水,不只是设计语言,而是生活可以自然延伸的方式,让水岸成为生活的一部分。
这里沿江的一层基本全是咖啡、烘焙、轻食类的餐饮品牌,比如蓝瓶咖啡、M Stand、阿嬷手作、DRUNK BAKER、81BAKERY、ConnieHe笑屋、Pie Bird、Tapa Tapa、Kokyo Sushi Bar等,几乎每一家店都有外摆,可以坐下来吹风、放空。
阿嬷门口放着可以半躺的大座椅,81BAKERY的外摆区也开阔敞亮,每家店都像是在邀请人“多坐一会儿”。这种空间节奏,在别的项目很少见。
再往二三层走,靠江那一排也是主打景观位的餐厅,二层由山石榴、芙蓉霄、Cilan玘蘭、POETS泰狮、鸟尨、兰巴赫等地方特色菜和异国料理占据;三层则分布着虹潮荟·荣、柿合缘、锦府园、喜鼎、MINT·放户外花园餐吧等浙菜、海鲜等菜系的高客单餐厅。许多门店甚至直接标注了“适合约会”、“景观位首选”。
而零售业态则隐在内街,以潮流运动、生活杂货为主,UNDEFEATED、BAPE GALLERY、MAMMUT、lululemon、phenix、onheon、Tagi、UODYCOCO有蒂棵棵、泡泡玛特......在吃喝之间插入适度消费,可逛、可停、不过度消费导向。
到了夏天,剧院广场上的喷泉开启后,白天直接向小孩和宠物发出“玩水邀请”,同时带来快乐和清凉;夜晚还将结合音乐带来喷泉表演,整个街区的“亲水”体验和闲适感油然而生。
结合因地制宜的门店设置和业态品类的穿梭式布局,西岸梦中心仿佛打造了一种适配水岸边的、让人放松的“Citywalk”漫步体验。下午三点半,江边的座位已经坐满,三五好友在门店与门店之间穿行,或许就是最好的注脚。
日常可依赖,偶遇有新鲜
一个真正有吸引力的项目,不仅要满足日常,更要持续提供新鲜的理由。
在这一点上,西岸梦中心已有足够开阔的公共空间和形态多样的工业建筑遗存,为其提供了实践更多玩法的可能,进而保持新鲜感和吸引力。
过去几个月里,快闪装置及活动几乎月月更新,以经典形象、音乐元素、国际IP等为主题,有着不同的观感和体验,都具备让人想要参与的期待感:
4月,由野兽派与Hello Kitty联合在船坞打造了春季花市,高达7米的粉色绣球花Hello Kitty被立在了最醒目位置,氛围粉嫩温馨。活动期间,排队消费和拍照打卡的人一齐涌入,现场人气居高不下。
5月,「爵士春天」音乐节在户外场地搭建主舞台开演,营造了开放式、可自由参与的观演体验,还特别去到了筒仓天台,将古典乐与工业遗迹融合。白天的主舞台前人头攒动,听众们席地而坐,随节奏轻摆;夜晚则沉浸式感受夜间古典乐艺术体验,好不惬意。
6月,「乐高®世界玩乐节」上海站在8栋水泥厂的3楼梦工场开启,外立面就有鲜艳色彩的乐高积木附着其上,室内则设有2500平方米的超大玩乐空间和54位乐高“大”人仔等,不仅用乐高还原了城市景观,还带来多种可互动的趣味体验。眼下,开放首周就已约满。
这些在西岸梦中心不同空间落地的快闪活动,都代表了不同的情感投射,或浪漫、或惬意、或传递童真,让消费者在空间中感知情绪,尝试触达每个人的内心。
除了大活动,品牌的小型快闪也在不断切换:3CE围绕“花开”展示绚烂、Stanley集多巴胺配色于一体、古良吉吉带来膨膨塑形工艺......还有兰蔻、YVMIN尤目、GXG等,均主动“嵌入”项目场景中,前前后后打造了数个吸睛的快闪空间,好看、好拍、好买,氛围也不突兀。对于游逛者来说,如随机遇到其中一个,就像是捡拾散落在项目各处的惊喜。
从整体的活动设置来看,西岸梦中心有意做到既普适,又保持调性,同时增强项目的流动性和偶遇感。
你可以专程来参加一场快闪,也可以只是来吃饭顺便拍几张照,两种情景并存,日复一日地构建了这个滨水商业的底色。总体来说,比起单纯以“网红打卡”为流量导向,西岸梦中心仍然是有生活气息的目的地,拥有可持续“使用”的理由。
如果说过去我们期待商业项目做出“标签化设定”和给出“明确主题”,那么西岸梦中心提供的是另一种可能——不只是填补功能空白,而是转向构建一个开放的“公共生活系统”。
它不强调消费优先,而是从真实的滨水场景切入:在水岸边串联起吃、逛、坐、玩的日常节奏,承接了区域内本就存在的生活需求,也在某种程度上实现了市民游客对滨水生活的想象。
它既具备形成日常依赖的能力,又不断创造可供偶遇的新鲜内容,唤起积极情绪和生命力,让人们始终有理由再来一次。
它自然无界,共享包容,鼓励不同人群带着不同目的共处其间,自由停留,找到属于自己的理想“生活单元”。
我们也期待,这样的滨水日常不止存在于西岸梦中心,而能在更多城市角落生长出来。